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大家认为,一款车型的设计是谁说了算?答案是在大多数时候,由设计师说了算,但最终拍板的依旧是老板。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再去看一款车型的设计时,我们除了感叹设计师的高明时,其实还应该感谢拍板的人有足够高的审美。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有了这个前提,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还会有汽车同质化的出现?设计师不同,审稿的人不同,拍板决定的人不同,为什么最后却做出了相似度那么高的车型?或许有人说了:这是消费者在做主导!又或许有人说了:是抄袭!它抄袭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是抄袭,难道整个行业都在抄袭吗?如果是消费者做主导,难道说消费者喜欢同质化吗?很明显这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对于商业性质的汽车行业来说,主导发展的从来都不是主观意识上的“哲学”,而是资本上的“数字”。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因此,当特斯拉横空出世,继而封闭格栅大行其道;从夜光LOGO,到发光前脸。这些都不是设计师、企业老板、行业共识乃至消费者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从一份份具有实际意义的报告、调研、成本等计算而来。用理性创造感性,才是汽车行业乃至机械工业的浪漫。
 
知道了上述一切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如今的“格栅封闭之争”,就能发现更多的不同之处。对于很多人来说,格栅的封闭与否,只与美观与否挂钩,区别仅停留在大众对这种设计的接受程度不同。但实际上,格栅的封闭与否,却涉及到很多因素。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抛开美观与否不谈,首先来说格栅的实际意义。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格栅的意义在于防止外来物对车厢内部件的破坏,同时作用于水箱、发动机和空调等进气通风。但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格栅的功能性正逐渐退化,剩下的基本只有美观度一项作用。
 
因此,当马斯克进入汽车市场,他的理念便促使特斯拉对格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直接删除。马斯克造车的理念非常直接——如果没有必要,那就直接删掉,由此我们见证了一辆没有格栅的汽车出现。在这之后,国内一众新势力竞相模仿,越来越多封闭格栅的新车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同质化的进一步加剧。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但发展到这里,对于大部分封闭式格栅的出现,其本质上是因为两个字——没钱。这里不是说造一个格栅需要花很多钱,而是说新势力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让封闭式格栅设计做出差异化。
 
其实只要对汽车市场有一定的了解,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新势力(包括特斯拉在内),他们的出现大都存在着对传统燃油车型的否定(比如特斯拉各种非常规设计,比如李斌的“汽油车过时”言论)。因此,他们想尽办法让自己看起来不一样。为此,封闭式格栅就成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对于彼时方兴未艾的新势力来说,能够造出一辆车都已经不容易了,又怎么会有钱有心思放在“格栅”这种“不起眼”的部件上呢?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也就直到现在,新势力有所起色之后,终于有人想起来在这方面下功夫了,比如蔚来ET5便是一个例子。蔚来ET5采用主动式进气格栅,它既能帮助电池和电机散热,又能满足电动汽车对风阻系数锱铢必较的设计哲学。这种处于闭与不闭的“量子叠加态”,让蔚来ET5得以在外形上与特斯拉车型有所区分。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相比之下另一种格栅设计方式则有所不同,那就是现下传统车企倾向的发光式格栅设计。本质上,这类格栅设计也是一种封闭式格栅,但在更充足的研发资金与经验支撑下,这类封闭式格栅有着更强的差异化。
 
比如,奔驰EQS的“暗夜星徽”封闭式发光进气格栅,在满足美观的同时,也让流线型车体的风阻系数降低到了惊人的0.20Cd。相比之下,同样采用类似设计的凯迪拉克LYRIQ虽然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但却以观赏性为主,功能性为辅。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凯迪拉克LYRIQ车头是一个大的“曲面屏”,格栅条的设计可以比传统的工程塑料叶片更加丰富。严格说它并不是屏幕,它是一种封闭结构,在内部可以布置有发光条。封闭式结构的好处是有了一整块“画板”,因此发光二极管的形状可以不受限制。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从长远来看,凯迪拉克LYRIQ的这类设计其实可以赋予很多可能,比如加入不同的图案,以彰显不同车主的个性,让每一辆车型都变成“专属”。当然,这样也势必会让消费者面临故障率变高,价格变高等一系列问题。
 
到这里,格栅的封闭与否就可以简单地变为三个问题:车企希望新车型的格栅有哪些功能,是有实际功能还是只有装饰功能?为了这项功能车企愿意投入多少的成本?同时,车企希望这项功能会带来哪些回报?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三个问题一旦解决,一款车型的格栅封闭与否就将尘埃落定。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封闭与否,还是加入灯光设计,难度与成本都不算太高,真正的难点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保证其稳定性,其二是保证其美学效果。
 
前者可以分成三种,其一以宝马XM概念车和现代雅尊为例。他们通过将原有传统格栅饰条换成发光二极管,让格栅得以发光,难度并不高,各大汽配城均可完成。问题在于它的美学效果是否到位,面对碎石路面时,外露的发光二极管会否容易被击碎。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其二以奔驰EQS和凯迪拉克LYRIQ为例,同样面对复杂路况时,格栅处的挡板是否具备足够的强度,低温下塑料件更加容易脆裂,是否适应中国复杂的用车环境?同时,更多灯具的加入,是否会导致车辆的故障率上升,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其三则是以蔚来ET5为例,主动式进气格栅本质上原理和百叶窗类似,不过是将步进电机加入代替了人为的手摇开关。步进电机的加入会使得车内的电子元件进一步增多,让本就复杂的车辆电器变得更加繁复,故障率是否会因此增高,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写在最后
 
其实格栅的封闭与否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消费者吐槽的本质是对车辆美学效果或功能性缺失的吐槽。只要美学效果做得足够出色,功能性足够强大,消费者自然会喜闻乐见更多新鲜事物的出现。在这种前提下,过去被吐槽汽配城风格和百叶窗设计的发光式格栅和主动式格栅不也重新大放异彩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爱车兵团):格栅的闭与不闭,是一个“数学”问题

Aibang has created a digital grille exchange group, which currently includes FAW, SAIC, Minshi, Magna, Jiangyin Da, Ningbo Siwell, Yanfeng Plastic Omnium, FAW Fusheng, Huayu Vision, Mande Optoelectronics, Hyundai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companies in the luminous grille industry chain such as Mobis, Magna, Valeo, Faurecia/Hella, Plastic Omnium, and Magneti Marelli have joined. Friends are welcome to join the group to discuss and seek common progress.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