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a 是液晶显示行业中是一个专业术语指屏幕LCD/TFT亮度不均,造成的各种痕迹现象。影响使用者观看体验,降低产品高级感。在中大尺寸的车载触摸显示模组的制造中属于高频发生的外观不良现象。

Mura的判定:最简单的判断方法, 在暗室中切换到黑色,白色或低灰阶画面,目视AA区四周边缘可见或白或黄或其它不规则颜色. 然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看到很多不同的Mura现象,条纹,块状,团状,各种颜色没有任何规律,如果刻意按压显示区,原有的Mura现象会加重,撤销外力后Mura也不会立刻消失。

从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上讲,只要有应力作用在液晶盒上,Mura 不可避免,只是或轻或重罢了。日本富士公司根据相机镜头滤光片的原理研发出了ND filter,也叫做滤光片,共有8个等级分别是1%,2%,3%,4%,5%,6%,8%,10%.行业内按等级进行判别,产品规格书一般标5%或6%,其它规格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遇到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关于ND filter的内容,没有整理完,等出差回去,放下一期上传)。

 Mura产生的原因有显示器PANEL前制程材料或工艺引起的(解决方案不了解,不敢妄言),也有后制程的各的组装材料和工艺引起的。

本文只讨论贴合后产生的Mura问题,在排除盖板,PANEL,偏光片,背光等材料缺陷的前提下,就贴合应力引起的液晶盒变形引起的Mura.

如下图案例常见的黄斑,显示不均等

不良品做详细拆解分析,拆掉机壳没有变化,拆掉背光源也没有变化,在拆开CTP和TFT之后,黄斑消失,再贴上CTP静置几天之后还会出现黄斑.由此证明本次的Mura不良跟贴合的材料或工艺有关。

全贴合无论OCA或水胶工艺,固化之后或者静置之后再出现Mura,跟胶材选型和固化工艺有很大关系。

先说光学胶的影响,高分子材料胶体较硬,选型厚度不足,吸收应变力差.显示液晶层受到形变应力影响,导致形变传递到显示屏上,使得液晶单元的间隙均匀性差(cell gap问题),透光率不均,从而在视觉上呈现出色不均,形成Mura

解决方案:

1)胶层加厚,可以吸收更多形变应力,材料成本会高一些,有可能翻倍,

所以不建议选择175um或更薄OCA

2)盖板改薄,减少形变,但是可能抗冲击力下降

3)选择软胶(弹性模量低一些),太软的胶贴合不易

4)选择夹层结构胶,具备1和2的优点。经手的项目用过高仁G93系列,改善效果最优。(提一下,不能算打广告吧,自行验证)

贴合之后应力分布示意

                          单层OCA                                夹层OCA

 5)适当减少贴合压力,尽量选择后组背光,尽可能保证贴合平台的平整度,减少液晶盒受到大力挤压后受损

6)改善水胶固化收缩率,选择固化收缩率低的材料,除了更换胶材之外,也可以在改变固化工艺参数,比如小剂量长时间UV固化或慢升温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Mura

留一个问题:ND filter是1%最严,还是8%最严?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触显开发小喇叭

 

近来,配备一体黑、大尺寸显示的相关车型获得众多消费者认可,成为时下热门的业界话题。当然,曲面显示、3D玻璃、大屏多屏、OLED等热点也一直是各大厂商角逐的重点。在这样一个行业背景下,艾邦创建了车载显示交流群,目前已有一汽、上汽、吉利、长城、长安、哈曼、马瑞利、华阳、德赛西威、航盛电子、天马、京东方、TPK、长信科技、信利、莱宝、蓝思、伯恩、特宜、胜利精密、星星科技、TDK、瓦克、3M、桐力光电、康宁、肖特、旭硝子、东旭、niebling、住友、赛贝尔等显示与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加入,欢迎各位朋友入群探讨,共谋进步。 从全新奔驰S级看车载显示带来的豪华感与科技感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