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未来黑科技深度参编的团体标准《汽车座舱电子信息抬头显示系统》(T/CAAMTB 301—2025)正式获批发布,并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系统化构建了 HUD 光学性能与验证方法的统一话语体系,旨在终结行业内关于关键技术口径与测试方法的长期分歧,为国产HUD的一致性、可比性与可靠性提供权威基准。这标志着未来黑科技正以顶尖技术实力,推动 HUD 行业迈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从定义到方法,凝练行业共识
长期以来,不同企业对 HUD 的核心量化指标与检测口径存在差异,造成性能对比困难、用户体验参差不齐。《汽车座舱电子信息抬头显示系统》(T/CAAMTB 301—2025) 的核心价值是把抽象的技术诉求转化为可测、可比、可复现的工程规则。
该标准首次对 23 项关键术语(包括眼盒、视场角 FOV、虚像距离 VID、角分辨率、静/动态畸变、亮度均匀性等)给出规范定义,且为 10 大类技术要求提供了详尽试验方法,覆盖光学验证、气候与机械负荷、寿命、化学、电气与电磁兼容(EMC)等完整验证链路。
光学性能:直指驾驶员视觉体验的核心指标
标准在直接影响驾驶员视觉体验的光学维度上达成了若干重要共识。未来黑科技凭借对人因工程与光学设计的深入洞察,确保了标准既关注安全舒适的底线,又兼顾未来 AR-HUD 的发展需求。
-
清晰度与舒适度
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明确角分辨率、静态/动态畸变、重影与双目视差误差的定义与判定上限,为提升成像清晰度与降低视觉疲劳提供量化基础。确保实际使用中的“看得清、看得久、不疲劳”。
-
亮度与色彩一致性
适应复杂光照,保障安全阅读:规定虚像最大/最小亮度、亮度均匀性、亮度动态均匀性、对比度与虚像色坐标的测量口径,确保在多样环境光条件下的可视性与色彩稳定性。
-
设计基准统一
便于用户个性化与产品分层:对视场角(FOV)、眼盒(Eyebox)尺寸与调节范围、下视角(LDA)、虚像距离(VID)等核心参数进行了规范,使不同产品在满足基础体验的一致性同时,允许厂商基于统一标尺进行功能分层和差异化设计,兼顾现在体验与未来升级空间。
严苛验证:保障产品全场景可靠性
为保证 HUD 在真实车辆工况中的长期稳定性,标准引入系统化可靠性检验体系。这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
气候与环境负荷: 覆盖高/低温、湿热、盐雾等耐受测试,特别纳入“阳光倒灌”场景测试,系统地暴露和解决所有因高温和太阳辐射可能引发的热管理、材料、电子电气及安全问题。 确保了车辆或设备即使在最严酷的日照环境下,依然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和舒适的使用体验。通过建立严苛的耐受性门槛,淘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品。
-
机械与寿命试验: 振动、冲击、跌落、高温耐久与上下电循环,确保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输出。
-
电气与 EMC 验证: 引用 CISPR-25、ISO 11452、ISO 7637 等,保障HUD在复杂车电环境中的稳定供电与抗扰度,避免与座舱内其他电子系统产生干扰。
这些验证不仅提升单台产品的可靠性,也为供应链规模化生产与整车长周期信赖提供技术保证,从而降低售后成本并提升品牌口碑。
产业与市场的实务价值,引领行业升级
此次标准发布,是引领HUD行业迈向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
统一技术语言,提高效率: 便于整车厂、供应商与第三方检测在验收与对标中形成一致判断,大幅降低了整车厂的验证成本。
-
助力产业升级,降低内耗: 推动技术走向规模化,有效遏制了行业内的低价竞争和无序发展,引导资源集中于高价值、高品质的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
推动产业生态协同:标准为上下游在零部件选型、工艺控制、验收流程上形成一致预期,加速产品从样件到量产的节拍;
-
提升市场信任: 基于标准化检验的产品,不仅降低了整车选型合作的风险,更能借助这份可靠品质强化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间接提升品牌溢价,助力品牌在终端市场形成良好口碑,提升整车产品的市场信任度。
我们的承诺:以标准为基、以技术为驱,定义HUD的未来
作为标准的深度参编单位,未来黑科技把在 HUD 光学设计与验证实践中积累的工程经验带入条文制定,推动行业顶层规则完善。
未来黑科技将以此次标准发布为新起点:继续秉承“以标准定义未来,以技术驱动前行”的理念, 持续打磨产品光学表现、强化验证能力、推动标准在供应链与整车端的落地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可信赖的智能座舱体验。我们将持续深化该标准的宣贯与落地,并以此为基石,驱动自身HUD产品与技术迈向新高度,为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繁荣与有序发展贡献核心力量。
END

活动推荐:第二届汽车智能座舱内饰产业论坛(11月21日 上海)

No. |
议题 |
拟邀请嘉宾 |
1 |
汽车智能内饰CMF设计趋势 |
上汽乘用车 |
2 |
隐藏显示技术的工艺创新介绍 |
拟邀请天马 |
3 |
高效环保的完美表面效果-ColorForm模内上漆技术 |
克劳斯玛菲 |
4 |
车载光学器件PVD工艺解决方案 |
广东汇成真空 |
5 |
IME模内电子与空气高压成型 |
拟邀请空气高压成型设备供应商 |
6 |
汽车智能表面的未来趋势与应用 |
拟邀请汽车设计趋势公司&高校 |
7 |
氛围灯设计:从功能性到个性化体验 |
拟邀请主机厂、tier1等等 |
8 |
智能表面的开发与设计挑战 |
拟邀请主机厂、Tier1 |
9 |
生物基材料在汽车内饰的应用革新 |
拟邀请佛吉亚、材料供应商等 |
10 |
创新薄膜技术在汽车智能内饰的应用 |
拟邀请薄膜供应商 |
11 |
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智能座舱内饰对芯片的发展需求 |
拟邀请座舱芯片供应商如英迪芯微 |
12 |
水晶工艺材料在汽车智能内饰应用的新趋势 |
拟邀请水晶玻璃加工供应商 |
13 |
触控反馈解决方案在智能座舱的技术方案 |
拟邀请震动反馈解决方案供应商 |
14 |
微电机控制技术提升内饰功能性与舒适性 |
拟邀请微电机供应商 |
15 |
零重力智能座椅: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考量 |
拟邀请汽车座椅供应商 |
16 |
显示屏集成:从仪表盘到全屏车载系统 |
拟邀请显示屏Tier1 |
17 |
丝网&凹版印刷技术在汽车内饰智能表面中的应用 |
拟邀请丝网印刷,&网板供应商等 |
18 |
创新皮革技术在汽车智能内饰的应用案例 |
拟邀请透光革&超纤材料供应商 |
19 |
可透光真木纹理效果工艺技术方案在内饰智能表面的应用 |
拟邀请真木或者INS等内饰供应商 |
20 |
智能内饰真木真铝&碳纤维等高级表面技术与结合的科技属性 |
拟邀请真铝碳纤维内饰供应商:诺维,劳伦斯等 |
21 |
LOCAL DIMING 技术在透光内饰的解决方案 |
拟邀请MINI-LED供应商:隆利科技; |
22 |
可拉伸银浆在智能内饰模内线路与模内电子的应用 |
拟邀请银浆供应商: 杜邦,钛阳油墨; |
23 |
圆桌会议: |
主机厂OEM,一级供应商,内饰供应商,氛围灯供应商,材料或者设备专业供应商等完整的产业链专家 |
如果您有创新演讲意向,请与我们联系!

二、参会收费标准
参会人数 |
1~2个人 |
3人及以上 |
10月5日前付款 |
2700元/人 |
2600元/人 |
11月5日前付款 |
2800元/人 |
2700元/人 |
现场付款 |
3000元/人 |
2800元/人 |
★费用包括会议门票、全套会议资料、午餐、茶歇等,但不包括住宿;
★可通过艾邦预订会议酒店,团队协议价元/间/晚(含双早),大床/标间可选。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在线报名
阅读原文,亦可报名此次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群聊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