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作为一种柔性传感器,具有轻薄、柔软、灵活等特点,目前在人形机器人上应用备受关注。除此之外,电子皮肤还被用于汽车、医疗、智能穿戴等场景。

 

本文来专门整理电子皮肤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汽车内饰表面和智能座椅,还有盘点在布局该赛道的相关企业名单,比如均胜电子、日盈电子、常熟汽饰、天安新材、尧乐科技、矩侨工业、途见科技等。

 

一、电子皮肤工作原理及汽车应用

 

电子皮肤本质是一种柔性传感器,通过集成多个传感器、数据处理和通信模块,能够监测多种物理信号,如触觉、温度、湿度、压力等信息。

 

图片
图片

一种柔性传感器,图源自网络

 

1、工作原理

 

根据触觉传感原理不同,电子皮肤分为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摩擦电式、光学式等。其中,目前汽车智能座舱的柔性传感器以压阻式技术路线为主流。

 

它因其独特的优势,在智能座椅、方向盘等需要大面积、高耐久性触觉感知的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片

不同形式的压力传感器 (a) 电容型; (b) 电阻型; (c) 压电型; (d) 摩擦电型,图源自物理学报

 

压阻式触觉传感器基于压阻效应工作,即压阻材料受到应力时电阻率发生显著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变化量可反推受力大小。其典型结构多采用多层复合设计,部分通过织物层增强柔性,或利用蜂巢结构减少能量损耗。

 

图片

图:压阻式触觉传感器结构及实物

 

该类型传感器具有负载能力强、鲁棒性好、电信号测量便捷等优势,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类型之一。但也存在明显局限,如迟滞性较大,不利于快速响应,温漂现象显著且线性度较差,部分产品还存在体积偏大、不易微型化的问题。
 
图片

图:压阻式触觉传感器

 

2、电子皮肤在汽车智能座舱的应用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电子皮肤能完美贴合汽车的复杂曲面结构,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加自然、直观的交互体验

 

比如装在方向盘上,智驾过程中可检测驾驶员的手有没有离开方向盘;装在座椅上,可智能调整乘坐舒适度。

 

比如,日产 N7 的 “AI 零压云毯座椅” 搭载行业首创的柔性体压 “电子皮肤”,集成 35 个柔性体压传感器、8 个重量传感器及 6 个气压传感器,可感知 1mN 微压变化。

 

通过 34 项专利的自适应 AI 算法,座椅能根据乘员体型动态调整 19 个气囊的充放气状态,实现 “千人千面” 的脊柱贴合支撑。

 

例如,当乘客进入零重力躺姿(113° 黄金夹角)时,系统会自动分配压力至臀部、背部等关键区域,缓解长途驾驶疲劳。

 

图片

图片

 

尧乐科技在不改变原有内饰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将可透光的超薄触控织物传感器嵌入汽车内饰,如座椅扶手、中控台、车顶控制等位置的皮革或布料下,使内饰具有智能触控及手势识别的功能,让座舱内的设计更为简洁和智能。

 

图片

 

在座椅中科学地布置柔性织物压力传感器,实现人体姿态识别、生命体征检测,结合算法控制气动系统和电机系统动态调节,进而实现座椅主动贴合、座椅软硬度自动调节、个性化按摩、不良坐姿提醒等功能,同时能够为座椅研发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带来千人千面的驾乘体验。

 

图片

图片

 

二、汽车内饰、智能座舱、材料企业纷纷布局电子皮肤

 

1、均胜电子(600699.SH)

均胜电子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位列 2025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第 37 位,业务涵盖汽车安全(全球第二大被动安全供应商)、智能座舱(全球第四大域控制器供应商)、智能驾驶及新能源管理,客户覆盖宝马、奔驰、比亚迪等全球主流车企,并于 2025 年港股上市后加速拓展机器人领域,定位升级为 “汽车 + 机器人 Tier1”。

2025 年 9 月,均胜电子与南山智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基于织物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南山智尚提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材料,均胜电子负责传感器设计与系统集成,这一合作将电子皮肤的成本降低约 30%,并提升耐候性与耐用性。

图片
 

2、日盈电子603286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优质供应商,其柔性电子皮肤采用压阻式薄膜传感器,每平方厘米分布着25个压力节点和2个温度传感器其高延展性、轻量化及生物相容性特点,使其可贴合复杂曲面,实时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合算法解析实现触觉反馈。

 

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精密操作、医疗健康监测(如脉搏传感)、智能假肢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图片
 

3、常熟汽饰(603035.SH)

 

2025年10月,常熟汽饰宣布与荷兰织物触觉传感技术创新企业 Brighter Signals B.V. 达成战略合作,为汽车和机器人制造下一代触觉传感技术。

 

Brighter Signals 核心技术是一种以织物为载体的多功能触觉传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压力、重量、接近度、运动和位置等数据,并能识别人体与物体的差异。

 

与传统的雷达、超声波和压电式传感器相比,这种柔性织物传感器具有轻质、可回收、可持续生产的特性,同时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灵敏度与稳定性。其核心专利覆盖织物结构、导电层布局及信号算法等关键领域。

 

图片
图片

 

4、天安新材(603725.SH)

 

天安新材是国内高分子复合饰面材料龙头企业,主营汽车内饰材料(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34%)与建筑陶瓷。

 

2025年10月与他山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兼具接近觉感知与亲肤手感的电子皮肤,重点攻关柔性机器人、智能交互领域技术难题。

 

其柔性高分子材料在柔软度、耐久性上已实现突破,并参股若铂机器人切入智能机器人领域,形成“材料+驱动+感知”协同闭环。

 

图片

 

5、正裕工业(603089.SH)

 

作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资深企业,于 2025 年 9 月正式宣布通过设立控股子公司斐博森切入电子皮肤赛道,其战略布局聚焦于柔性触觉传感技术,旨在构建完整的技术闭环并服务于具身智能及工业场景。

 

图片

 

除了以上从汽车产业跨界布局的企业,还有以下专注传感器并把下游应用拓展到汽车领域的企业。

 

6、尧乐科技

 

尧乐科技是一家专注柔性织物压力传感器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的“金属纱线+三明治矩阵”结构实现车规级高灵敏度感知,为智能汽车、医疗护理、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提供从传感器设计到算法输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已成为国内头部车企核心供应商并获小米独家投资,产品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7、途见科技

 

 

途见科技的智能座舱触觉系统结合多模态柔性电子皮肤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压力和温度等触觉信息,对人机交互面进行精准的触觉自适应反馈调节,增强驾乘人员与座舱系统的互动体验,提升座舱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智能汽车及其他高端驾乘场景。

 

图片

 

8、矩侨工业

 

在汽车领域,矩侨工业与头部车企合作,将传感器应用于汽车智能座舱,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调节,甚至将座椅变成游戏操纵台,开启全新的智慧驾乘体验,部分车型正在推进至量产环节。

 

图片

 

9、他山科技

 

他山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数模混合 AI 触感芯片,基于脉冲神经网络(SNN)架构构建的分布式协同感知计算体系,可精准捕捉细微力变化,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感知精度稳定,对比传统方案在灵敏度、响应速度和功耗控制上优势显著。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触觉多维感知信号同时解析的全球技术难题,为汽车智能化与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了关键底层支撑。

 

10、帕西尼

 

帕西尼针对某车企客户,定制智能座舱触觉传感监测解决方案。该方案围绕车内智能座舱,对驾驶者及乘客进行坐姿、握持等多方面的触觉传感监测。结合PX-3A 高精度传感器自身性能优势,实现座舱灵活大面积部署。在行车出现意外情况下,安全预警及触发响应时间有效缩短75%以上。

图片

 

艾邦搭建了电子皮肤/柔性传感产业微信群,云幕智造、灵心巧手、灵巧智能、福莱新材、途见科技、华威科、他山科技、模量科技、帕西尼、一目科技、纬钛机器人、千觉机器人、元顿传感、节卡机器人、广汽、奇瑞、华阳多媒体、日盈电子、天安新材、华科创智、腾飞科技、昇印光电、健韦材料等企业已加入:

 

 

图片
 
活动推荐1
图片

 

 
活动推荐2:
第二届汽车智能座舱内饰产业论坛(11月21日·上海)
图片
 

 

活动推荐3:
电子皮肤产业应用发展论坛(11月27日 苏州)
图片
 

报名方式

 

 

方式1:请加微信并发名片报名

电话:艾果果 13312917301(同微信)

邮箱:Ab008@aibang.com

图片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会议详情

注意:每位参会者均需提供信息

 

方式2:长按二维码扫码在线登记报名

图片

 

或者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后,微信注册报名:

https://www.aibang360.com/m/100268?ref=172672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智能表面是指结合装饰性与功能性的车内表面。未来汽车内的每一个表面都可以是智能表面,包括门饰板、仪表板、方向盘、天窗模块、照明系统等等,这些表面现已由装饰作用向机电一体化用户界面发展。现在智能表面技术正处于市场导入及成长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如何把智能表面技术做到更好,需要主机厂、方案设计、零部件供应商、材料企业等的共同努力,现艾邦建有汽车智能表面微信群,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东风、延锋、宜兰汽配、宁波华德、温州锦成、科思创、库尔兹、肖特等企业均已加入,欢迎产业链上下游的朋友入群探讨,共谋进步。
汽车智能饰件发展趋势及要求
随着智能座舱场景的不断丰富,乘员在座舱内乘坐的时间日益增加,对乘坐感受、舒适体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当旅途不再是短暂的将就,如何优化与提升座椅舒适性,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汽车智能座椅应运而生。 作为直接接触驾驶者和乘员的装置,座椅在用户体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区分汽车制造商水平的因素之一。如今的高端座椅融合了各类应用,以实现座椅调节或座椅移动、座椅舒适性(动态靠垫、腰靠、按摩、加热、降温和/或通风、就座辅助以及个性化调节记忆功能)、座椅安全功能、座椅乘员感知(内置多个传感器,可为系统提供反馈信息)。 因承担了额外功能,所以现代座椅模块的复杂性已与车身控制模块相当,在供电、通信、感知、启动和控制以及静态电流等方面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为尽可能降低管理座椅控制模块的空间需要、功耗和静态电流,功能集成就成为了重要设计因素之一。 因此,智能汽车座椅内部包含众多马达驱动、控制单元,还需对面料选择和人体工学设计进行考虑,技术门槛堪比机器人。 为加强产业链交流,共促行业发展,了解最新产品动态,艾邦特为大家建立了汽车智能座椅产业链交流群,欢迎大家加群交流探讨。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