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高德红外(002414)全资子公司轩辕智驾,目前已实现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轩辕智驾已先后与广汽埃安、东风猛士、百度Apollo牵手,为新车型搭载红外辅助驾驶系统,聚焦智能驾驶新阶段的商业化需求,为智能驾驶打造经得住市场考验的“安全人摄”。

“安全人摄”的养成

敏锐的感知器系统,是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必不可少的“眼睛”。目前,主流智能汽车搭载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两大类。

主动传感器,主要依靠信号的飞行时间(ToF)原理感知环境。ToF通过等待信号的反射,测量信号从源到目标的传播时间。因此,这类传感器所用信号的频率决定了系统所用的能量及感知精度。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均属于主动传感器范畴。

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被动传感器,是指只收集地面目标反射来自太阳光的能量或目标自身辐射的电磁波能量的传感器。我们常见的汽车摄像头,就属于被动传感器,目前在数字图像和视频中广泛应用。数码相机依靠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通过将在400-1100纳米波长中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工作。

相比主动传感器,被动传感器具有五大优势:

1、在整个视野范围内的像素和颜色的高分辨率

2、视野范围内的恒定“帧速率”

3、两台摄像机可以生成三维立体视图

4、缺少发射源会降低来自其他车辆的干扰可能性。

5、这些系统生成的图像便于用户理解和交互

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同为被动传感器的远红外摄像头,可探测8μm至14μm之间的红外波段,敏锐感知人和动物等热源物体。在光线差,或者隧道末端、逆光等峰值照明情况下,普通摄像头往往失效,而红外摄像头则能全时成像,提供有效感知。

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在夜晚光线不足、雾霭、暴雨等复杂场景下,大部分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也面临“失能”的尴尬。但红外传感器依然不受影响,这是因为红外的波长长于可见光,穿透力更强,在雾霾、暴雨等恶劣天气下依然保持敏锐。由于可以看得到“温度”,识别出人和动物等生命体,红外摄像头因此被称为真正的“安全人摄”。

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安全人摄”的进阶

每一类型的环境感知方案都有其特点和优势,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需要多种传感器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一个传感器的优势,共同构建更智慧的汽车感知系统,实现“安全人摄”的进阶。

“安全人摄”的进阶,在于不同感知方案的组合互补。当前大部分智能汽车所搭载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可见光摄像头等,无法覆盖全部用车场景。例如,在黑夜场景中,摄像头如人的肉眼一样,容易受到眩光影响,从而无法准确感知潜在危险与障碍;在雨天场景中,激光雷达则容易受雨水的影响;而毫米波雷达,则对人体的识别能力有所欠缺。而能够全天候“看得到”人和动物的红外热成像传感器,成为补齐智能驾驶行业安全长城的关键一环。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可见光融合的双光融合方案,即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传感器的组合,可实现全天候路况感知,让驾驶者无论白天黑夜、雨雪雾霾,都能清晰了解路况。

与双目立体视觉系统,通过对两幅图像视差的计算,直接对前方景物进行距离测量(视场范围内),无需判断前方出现的是什么类型的障碍物。引入红外热成像技术打造的双目立体红外,可实现全时全天候的,远距离高精度探测。

红外技术与可见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广汽埃安与高德红外轩辕智驾联手打造的智驾感知系统,可以实现识别生命、穿透夜幕、不惧雨雾恶劣天气、不惧眩光等优势。

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图片来源:广汽埃安)

2022年被业界称为智能驾驶商业化元年。随着中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在深圳正式生效,允许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的城市将逐步增多。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说,这场落地大考中,“安全”课题是不可以出现失分的项目。随着红外技术将在自动驾驶感知方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许“安全人摄”将会成为更多车企的选择。

延伸阅读:
《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出租车及其传感器-2021版》

《新兴图像传感器技术、应用及市场-2021版》

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红外芯闻):轩辕智驾车载红外技术量产落地,助力智能驾驶

作者 808, ab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