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智能化进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代高通数字座舱平台(8295,全球第一款5nm汽车级座舱SoC芯片)的投产上车即将为智能座舱带来更多的性能冗余。芯片性能大幅进阶,自然会抬高用户对于座舱体验的期待。
关于“五感”的功能升级则是主机厂迭代座舱功能的不二之选,并且这一升级更聚焦到人车交互之上,而非只停留在智能调节灯光、调整座椅舒适度等浅层应用。更智能的人车交互,需要汽车具备更高维度的机器视觉能力。
全球范围内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推出3D 视觉相关车规级方案,比如Melexis于2015年便开始进行车规级ToF芯片的上车量产,用于驾驶员手势控制操作。近日刚发布的理想L9采用ToF立体3D摄像头,打破了传统智能座舱互动的空间限制。
在这场智能座舱向3D化升级的浪潮中,3D ToF技术如何量产上车,成为了备受主机厂关注的焦点。
据高工智能汽车了解,深圳一家深耕ToF技术已久的公司奥锐达,已敏锐地捕捉行业痛点,并提前布局了这条拥有广阔市场空间的蓝海赛道。延续母公司奥比中光的3D视觉感知技术基因,奥锐达致力于携手行业合作伙伴,打造可供车厂量产的3D ToF全栈方案。
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为什么是3D ToF?

3D ToF是一种无扫描光探测和测距技术(调制光源主动照射物体),基于持续的光脉冲,从特定指向场景捕捉深度信息(通常在1~2米内的短距离)。
该技术路线以独特方式结合高分辨率深度和幅度(灰度)映射,可满足许多内部传感应用的需求。根据3D深度差异进行分类,无需前景和背景之间存在颜色或灰度对比,即可在许多复杂的应用中识别人和物体。ToF摄像头可同时提供两个输出。第一个是深度图像视频流,输出深度图或点云,再通过应用算法进行处理。第二个是代表反射信号强度的幅度图像,又称置信度图像,近红外2D视频流,并且不受日光影响。
此前,大部分用于检测驾驶员疲劳的驾驶员监测系统 (DMS)均采用成本较低的传统2D红外摄像头(配合IR红外LED),导致大量信息的缺失。
相比之下,3D摄像头立体成像能够识别视野内空间每个点位的三维座标信息,从而使得计算机得到空间的3D数据并能够复原完整的三维图像。

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图注:奥锐达3D ToF手势交互效果演示。

按照分类,3D立体成像主要分为结构光、ToF和双目视觉三种技术路线。
据奥锐达副总经理陈挚博士介绍,被动式双目视觉受环境光影响较大,适用于中、远距的户外场景。结构光和ToF都是主动光源成像,适合室内外中短距离高精度测量。采用主动光源的3D成像方法抗环境光干扰能力更强,输出深度精度高,探测数据准确。但是在汽车上使用,ToF相机的结构更简单,相较于其他3D技术,ToF在车上可靠性更高,车规器件更加成熟。
可以说,3D ToF是目前最适用于座舱视觉感知交互的技术。
实际上,基于ToF的3D摄像头感知系统早在2015年前后便已应用于宝马、奔驰等品牌车的豪华版配置中,主要用于舱内手势交互功能。但彼时的系统QVGA分辨率较低(320x240像素),且视场角较窄,无法提供足够好的体验。
而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厂商对于技术的不断打磨,3D ToF相关产业链开始逐渐完善,并且即将迎来爆发期,这来自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加持。
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被产业链呼唤的“C位”
3D ToF上车,必然离不开产业链中关键角色的出现。
“虽然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已将目光聚焦于3D ToF技术,但在与客户的交流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该技术对于车厂而言依然很陌生,大家并不清楚它究竟是怎样的技术、可以做什么?以及如果想要将其安装到座舱内的话,车厂需要打通哪些技术栈?需要供应商之间如何配合?所以目前国内的车载ToF技术距离成熟的商业应用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陈挚博士介绍。
3D ToF的产业链长且复杂,其中包含ToF芯片、摄像头模组、软件算法、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环节。同时,由于新生事物的天然属性,各个厂家对于 ToF的功能定义也都迥然不同。
“一切都未形成标准化,因此当前主机厂要实现ToF落地就必须调研每个环节,这对车厂自身的研发能力、知识体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陈挚博士表示。
可以看出,业界亟需的一个重要角色便是可以将整个3D ToF产业链条打通的全栈解决方案商。
另一方面,行业客户的能力千差万别也决定了解决方案商必备的灵活特性。
例如,多数行业客户都集中在产品应用和场景定义,需要产业上游提供完整的产品方案。
一部分客户拥有一定的 3D 视觉系统定义能力和开发能力,需要提供与之匹配的关键系统模块,如相机机头模块,深度引擎算法算力平台。
还有极少数玩家拥有较强的座舱底层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这就需要方案商为其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方案,满足其产品定义,并实现专业价值。
据陈挚博士介绍,奥锐达所提供的的iToF解决方案具备系统设计、sensor选型和应用、深度引擎算法移植、量产标定等要素,可以满足客户的各种定制需求。
其中,车规级系统方案设计能力包括关键器件的设计和选型参考、光学系统和模组效果的仿真和评估、iToF深度引擎的调优、与高通主机平台的联调和适配等,奥锐达可以协助车厂设计出具有差异化的ToF产品方案,赋能主机厂实现ToF项目的量产落地。

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图注:奥锐达可助力车企进行车规级3D ToF系统方案设计
据了解,奥锐达为智能汽车量身定制的3D ToF智能座舱方案将于今年9月发布,ToF技术上车进程有望加速。
该自研方案采用车载ToF领域量产经验最为丰富的传感器芯片厂商Melexis的产品,并且在高通8155平台上实现VGA大分辨率30fps的高帧频高精度的3D效果。奥锐达与行业一流的车规模组厂合作设计的模组“身型”小巧,可以灵活匹配到各种车内安装位置上,实现包括3D DMS、金融安全级人脸识别、Face ID和3D空间手势交互等功能。 

频:奥锐达智能座舱3D DMS效果演示

 

视频:奥锐达3D人脸识别效果演示

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最强“背书”

智能座舱是众多巨头布局的重点领域,强手如林。奥锐达得以在智能汽车领域施展拳脚,也受益于其母公司奥比中光在3D视觉感知领域的深厚基因。
奥比中光是国内率先开展3D视觉感知技术系统性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前不久在科创板上市。
作为3D视觉感知第一梯队厂商,奥比中光在该领域专利申请量比肩苹果、微软。目前,全球已掌握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并实现百万级面阵3D视觉传感器量产的公司,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少数企业。
据了解,奥比中光开展了包括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以及工业三维测量等六种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研发布局。子公司奥锐达则聚焦于智能汽车相关的激光雷达、智能座舱以及移动机器人业务。基于对各类3D视觉感知技术的全栈式深入理解,奥锐达判断3D ToF技术更加适合在智能座舱领域快速量产落地。
陈挚博士介绍,奥锐达既能为产业链摄像头模组制造厂提供ToF的标定算法和设备,赋能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做好ToF模组,也能提供从ToF传感器芯片方案、深度引擎算法到整机相关的服务,自然可以为主机厂解决信息差带来的燃眉之急。
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图注:智能汽车将成为3D视觉感知应用的下一个“主场”
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中的相关研究报告,2019年-2025年,全球3D成像和传感市场各细分领域均将迎来一轮市场规模的新增。其中,汽车领域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8.5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36.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8%。预计到2025年,智能汽车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达25%,成为全球3D成像和传感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高工智能汽车认为,以3D视觉感知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手机、线下零售刷脸支付等行业实现成熟商用,而在智能汽车行业,3D视觉感知技术的应用虽刚起步,但边界远不可限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高工智能汽车):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智能座舱|HMI|智能网联产业链社群,将为行业内人士在汽车人机交互、智能座舱创新技术、智能座舱趋势等领域提供深度交流的机会,欢迎大家通过社群通讯录拓展人脉,获取行业最新情报,合作共赢。

作者 zhu, linglong

zh_CNChinese